565net必赢|官网

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> 学术天地> 文博百科>

文博百科

汉代的首服


作者: 点击次数:9109


 “首服”指的是戴于人头部,用于保暖、遮蔽、装饰之物。早在《周礼》中就出现了“首服”一词,《周礼·弁师》云:“王为三公六卿锡哀,为诸侯缌哀,为大夫士疑哀,其首服皆弁绖。”

  汉代的首服按照所穿场合的不同大致分为祭服、朝服、常服三类。祭服的首服主要有长冠、武弁大冠、爵、皮弁、委貌、巧士、方山等。朝服的首服包括通天冠、远游冠、进贤冠、法冠、却非、却敌、术士、樊哙等。常服通常指的是巾、帻等。

   【祭祀类】

   长冠

   长冠又称“斋冠”、“竹皮冠”、“鹊尾冠”等,是一种用竹皮制作的礼冠,高七寸,广三寸,竹皮外缝有一层黑色丝织物,冠顶扁平而细长。据说长冠是汉高祖刘邦仿造楚冠创制,故也称“刘氏冠”。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对此有记载:“高祖为亭长,乃以竹皮为冠,令求盗之薛治之,时时冠之。及贵常冠,所谓‘刘氏冠’乃是也。”汉初,刘氏冠是刘氏家族特权的象征,只有刘氏家族能戴;到了后期,此冠时被赐予有功之臣,其地位有所下降。

  武弁大冠

  武弁大冠,又名“武冠”、“鶡冠”,因为战国时赵武灵王戴过,故也称为赵惠文冠。主要为武官所戴礼冠,皇帝的侍从、宦官也可以戴此冠。武弁大冠造型高大,形状有点像簸箕,冠上可插貂尾,也可饰蝉纹金珰等。赵武灵王佩戴时就是“以金珰饰首,前插貂尾”。武官在外及近卫武官常在冠两边竖双鶡尾,取“鶡者勇雉也,其斗对一,死乃止”之意。

   委貌与皮弁

  委貌与皮弁是公卿诸侯所戴之冠,二者形制相似,都是前期弁的形状。《后汉书·舆服志》说“委貌冠、皮弁冠同制,长七寸,高四寸,制如覆杯,前高广,后卑锐……委貌以皂绢为之,皮弁以鹿皮为之。”此话说明委貌与皮弁一样,都是长7寸,高4寸,上小下大如同一个倒置的杯子,正面较高广,背面较卑锐。而它们的差异就在于制作材料,委貌用皂色的缯绢制作。皮弁则用鹿皮来制作。皮弁的皮革上可缀上珠宝,《诗经·卫风·淇奥》说的“充耳绣莹,会弁如星”就是形容皮弁上缀满珠玉宝石的华美之状。

   其他

    冕冠:皇帝、公侯、卿大夫所戴首服,基本延续周代的形制,只是冕板的前沿为圆形。

   爵:士在祭祀时所戴首服。

   巧士:皇帝祭天时随从的小卫士所戴。前高7寸,后相通。

   方山:祭祀宗庙时表演乐舞者所戴的礼冠,类似进贤冠,用五彩縠制成。

   【朝服类】

   进贤冠

   汉时文官戴进贤冠。蔡邕《独断》曰:“进贤冠,文官服之。”进贤冠用铁丝和细纱制成,前高七寸,后高三寸,长八寸,前倾后直。冠上的竖脊称作“梁”,以梁的多少来区分等级:公侯一级三梁,中二千石以下到博士两梁,博士以下至小吏私学弟子都是一梁。刘氏家族之人即使无官也可以戴两梁冠。《续汉志》说进贤冠“古者有冠无帻”,意即在东汉之前,戴进贤冠都是不加帻的,西汉的玉雕、空心砖、壁画中的戴冠者都是如此。东汉时进贤冠开始和帻搭配使用。长耳的介帻与进贤冠相配,是文官的标准装束;短耳的平上帻与武弁相配,是武吏的标准装束。

   通天冠

   通天冠也称“高山冠”。 《后汉书·舆服志下》记载,“通天冠,高九寸,正竖,顶少邪(斜)却,乃直下为铁卷梁,前有山、展筒、为述,乘舆所常服。”这就是说通天冠展筒的前壁直立,高九寸,稍倾斜(画像石上表现为略向前倾斜),铁卷垂直而下(应是略向前倾斜,并不是完全垂直而下的),展筒上有梁,因是帝王所服,故至少有三梁。在展筒前有金博山,有述(“述”是指展筒前的山状饰物,或与金博山是同一物(山述),或是与其相关的山形饰物)。通天冠是帝王的专服,他人不能服用,帝王于乘舆时常服此冠。

   远游冠

   远游冠为为诸王所戴,制如通天冠,前有展筒而无山述。《后汉书·舆服志下》:“远游冠,制如通天,有展筩横之於前,无山述,诸王所服也。”远游冠有五时服备为常用,春青、夏朱、季夏黄、秋白、冬黑(采用五行之色)。西汉时为四时服,春青、夏赤、秋黄、冬皂。

   其他

   法冠:因冠上有一独角状物,形似能辨是非的獬豸,所以又称獬豸冠,为法官所戴。

   却非:为宫殿的门吏所戴,形制似长冠。

   却敌:为卫士所戴,前高四寸,后高三寸,形似进贤冠。

   术士:前部为圆形,为司天官所戴。

   樊哙:司马殿卫士所戴,形制似冕,因鸿门宴上樊哙为保护刘邦曾藏盾牌戴于头上而以樊哙之名名此冠,以示卫士职责。

   【常服类】

   巾

   巾是“谨”的意思。古代男子到了二十岁,有身份的士加冠,没有身份的庶人则裹巾。巾的戴法有自前向后和自后向前裹扎两种。前者如络头、幅头、包头巾等,后者如陌头、幓头等。以整幅巾裹头的称为幅巾。幅巾有帩头、缁撮、折上巾。帩头亦作“绡头”,为汉时百姓以一副宽布从后向前裹的巾。戴缁撮时以布将头发束于头顶打成撮,其余的布垂下来盖住头顶。折上巾是以帛裹头并翻折起巾角。巾的颜色是区分身份的标志。官奴的巾为青色,童仆为黑色,武士、卫士为红色,百姓为白色。

   帻

   帻虽然起于战国,但在当时并不普及。它与冠的配用以及其形制的完善是在汉时得到详尽规定的。汉代的帻大致分为介帻和平巾帻。介帻为文官所戴,戴的时候用手将缠好的帻的顶部提高,并将打结的两头作成两耳,具有很强的装饰性。平巾帻为武官所戴,主要目的与战国时一样只是为了束发,所以不太注重装饰性,只是平缠。帻可单独佩戴也可与冠搭配佩戴。单独佩戴时,黄色的帻为皇帝所戴,红色为武官所戴,文官和一般人戴黑色,厨子戴绿色。与冠搭配佩戴时帻、冠的颜色须相互成套。除此之外,汉代未成年人的帻是空顶的,即未冠童子,帻无屋者。

   其他

   帽: 汉代以毛皮盖头为帽。帽本是北方少数民族的首服,汉代亦有少数人戴之。

   旄头:武士所戴,似少数民族的头饰,上有许多兽毛和羽毛以示勇猛。

    斗笠:农耕者所戴,形制与现在斗笠基本相似。

 

 

来源:家国网


Baidu
sogou